时间: 2024-04-09 17:22:34 | 作者: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是医药行业除创新药之外的另一投资重点,它与创新药赛道*的不同在于,医疗器械的投资逻辑更偏向于传统制造业,并没有创新药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大起大落。这就导致投资者在研究医疗器械公司的时候,应该更关注赛道β的优劣,而非孤注一掷的研究公司本身。
基于医疗器械与创新药之间的差异,我们将在这篇研究报告中对医疗器械的各条细分赛道做全面复盘,寄望让投入资产的人能够清晰各细分赛道的发展,探寻到医疗器械赛道投资的核心逻辑。
医疗器械是所有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等相关物品的总称。按照类别划分,医疗器械共可大致分为医疗设施、体外检测(IVD)、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四大类。
根据我国2022年数据统计,医疗设施市场规模达5737.15亿元,占医疗器械整体赛道的53.5%;IVD、高值耗材、低值耗材的市场占有率相差不大,分别为14.7%、17.1%和14.7%。
进一步聚焦时间剖面,在过去五年中,IVD和低值耗材均表现出较高的上涨的速度,算得上是发展最为寻思的细分赛道;医疗设施虽然规模很大,但增速却明显慢于那两条赛道;高值耗材原本同样是增速较快的赛道,但由于近年来密集落地的集采,导致行业增速骤降。
仅以2022年数据观测,IVD赛道增速低值耗材增速医疗设施增速高值耗材增速,密集落地的集采导致高值耗材增速骤降,投资吸引力不断降低。
不过,行业增速仅是代表一个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产业内的竞争格局。例如海外公司能够参与到国内市场的竞争,而国内企业也能通过出海获去竞争更大的市场。基于这一变化,投资者对于医疗器械的研究就一定要考虑两大核心因素的干扰:进口与出口。
纵观去年我们国家医疗器械的进出口情况,医疗设施、医疗耗材均能实现贸易顺差,基础制造业依然是我们的核心优势;而在增速最快的IVD赛道,无论是设备还是试剂都出现不小的贸易逆差,这表明IVD赛道虽然增速快,但同时也遭遇海外企业强大的竞争。
医疗器械赛道市场占有率*,IVD赛道增速最快,低值耗材出海竞争力最强,高值耗材则正遭遇集采重压。概括而论,国产替代、集采内卷、产品出海将是影响中国医疗器械赛道景气度的三大核心因素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起步晚,与欧美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相比,仍存在较为显著的技术代差。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而言,外资企业无疑是*的竞争对手,实现国产替代这是我们国家医疗器械走出的*步。
完成国产替代,这并不是医疗器械企业的一厢情愿,而是政策积极鼓励的方向。随着去年9月“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设立,进一步推进了医疗器械国产化落地的进程。在2000亿贴息贷款的帮助下,部分细分市场的国产化率得到大幅提升。
横向对比,低值耗材国产化率最高,几乎不再依赖于进口产品,甚至还能取得不错的出口创汇机会;高值耗材和医疗设施出现分化趋势,心脏瓣膜、冠状支架、监护仪等细分赛道国产化率极高,而DSA、内窥镜等赛道则仍被外企所牢牢占据;IVD赛道虽然早已开启国产替代趋势,但大多分布在在试剂层面,检测器械仍较为依赖外企。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国产替代是他们关注医疗器械赛道最直接的逻辑,同时也是助推公司业绩爆发的*次推力。探寻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完成国产替代的标的,这无疑是医疗器械产业最容易的投资之道。
但国产替代毕竟有上限,如冠状支架赛道在几年前凭借国产替代率的提升,成为一个极为优质的赛道,可当渗透率已达到一个较高的点位时,那么这个赛道也就失去了进一步国产替代的空间。这种情况下,若企业不能准确的找到新的增长点,那么集采来临的时候就只会丧失预期。
以投资者视角,集采肯定是一件超级大利空。集采过后,产品售价都会一下子就下降,对于一向增速稳定的医疗器械企业而言,无疑会产生极大的业绩冲击。
但若从患者角度考量,集采导致的降价可以大幅度降低患者负担,聚沙成塔后,我国医保支出比例会得到大幅优化,以此来降低医保资金的压力,这对于老龄化不断加剧的我国而言是颇具意义的。
这一点可以借鉴我们的邻居日本。从1988年开启全面集采后,日本每两年都会进行一次医保目录品种的价格调整,次均降幅超过6%,一直延续至今。
未开启集采之前,因为极速加剧的老龄化问题,日本医药费用在GDP中的占比由60年代的2.5%迅速攀升至80年代的5%。而在全面开启集采后,医药费用在GDP占比的增速明显放缓,甚至集采刚推行的几年中,GDP占比还出现了同比下降。
对于集采,投资者实在没有必要妖魔化,这是我们国家医药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集采之所以成为利空,并不是因为它摧毁了公司的价值,而是因为它改变了投资者乐观的预期。实际上,如果一个赛道开始集采,那就证明国产企业已经在这个赛道拥有较强的竞争力,集采斩掉了企业利润,但同时也固化了产业竞争格局,降低了新竞争者入局的意愿。从产业层面思考,集采是会让行业更加集中,相关企业更容易形成规模效应。
基于此,投资者害怕的不应该是集采,而应该集采所带来的预期改变。并不是说一条赛道制药经历集采就会失去价值,恰恰相反的是集采会让龙头公司行业竞争力更强。
从国产替代,到全面集采,这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走过的路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在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期考虑的是如何快速实现国产替代,而当整个产业进入成熟期后,它们的考量就变成如何出海参与到全球竞争,这或许是集采大背景下*的破局之路。
历数全球医疗器械龙头,它们在稳固本地市场后,无一不参与全球化竞争。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4500亿美元(约3.2万亿),这几乎是中国市场的6倍,对于中国医疗企业公司而言,全球化是一条经过历史验证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的数据反馈看,低值耗材是我们国家医疗器械公司中出海效果*的,依托于强大的制造业优势,如口罩、手套等公司已在全球具备相当强的竞争力;医疗设施虽然出海规模有限,但在迈瑞医疗这样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引领下,依然取得不俗的成绩;IVD与高值耗材目前出海难度较大,获得突破的企业仍属于凤毛麟角。
中国医疗器械出海,难点不在于产品,而是信心。我们的不少产品的品质其实都已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但由于缺乏品牌力和渠道,因此始终难以登陆国际市场。越是高端产品,这样的一种情况越是严重。
强如迈瑞其实在出海早期也是举步维艰。在高端产品难以快速切入海外市场的情况下,迈瑞以中低端产品为切入口,并提供*竞争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以使用者真实的体验为竞争力,耗时6年才站稳脚跟。迈瑞之后,在微创医疗、广州维力、先瑞达、美好创亿等“后浪”集群身上,也依稀看到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后生可畏。
国产化率固然能够在产业高质量发展早期成为医疗器械公司的成长逻辑,但在赛道逐渐成熟后,投资逻辑其实就已经从国产替代转变为出海竞争,而集采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转换的进程。
短期而言,投资者固然可以寻找那些国产替代率低的赛道,继续沿着固有思路来投资。可从长期考量,集采是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无法规避的试金石,只有具备出海竞争力的企业,才可以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成功?在产品力一定的情况下,那些具备优秀品牌力和销售经营渠道的公司无疑更具竞争力。也就是说,出海这道题,除了考验产品研制外,更重要的是考量企业的品牌养成能力和渠道构架能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锦缎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投资界处理。